精彩介绍
"医生的本分就是抢救生命"--金子般闪光的心
![]()
(剧中紧张的手术室场景)
话剧《麻醉师》是一部关于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兼具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现实主义题材话剧,讴歌了已故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绍洋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倾心为患者服务,一视同仁,从无贵贱之分的感人事迹。他是医院有名的"拼命三郎",每天工作至深夜,创造了麻醉七万例无事故的惊人记录。由于长期高负荷紧张操劳,最后晕倒在手术台上,经检查,已经是肝癌晚期了。在身患绝症,经过肝脏移植手术和股骨头置换术,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依然信念不变,斗志不改,每天坚持工作10余小时,参与救治病人,整理临床经验,指导学生科研,燃尽最后的生命之烛,履行着一心向党、行医为民的崇高使命,诠释了人民医生心系人民、爱岗敬业的火热情怀。临终前,他遗嘱将自己的双侧肾脏捐献给所需患者,为他所钟爱的医疗事业做了最后的贡献。
(剧中陈绍洋在忍受病痛的折磨)
陈绍洋--西京医院著名麻醉师,在二十多年工作中成功的实施了七万多例手术,在五十岁的英年,他在一次手术中,肝病发作,剧痛使他倒在手术台旁,他的肝脏上长了四个鸡蛋大的肿瘤,已经顶破了肝膜,肝移植手术后,他仍不肯休息,在病床上写病案总结,看学术资料,时刻牵挂着患者,不忘对学生的教诲,用他那顽强的生命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精神信念。他有大爱之心,把自己对妻女的爱放在心底,一生救死扶伤,毫无私念地坚持自己做医生的品德和底线,拒绝老同学三番五次的劝诱,不收红包和回扣,不求名利;对学生后辈严格要求,爱护培养,苦口婆心地教导晚辈去做清廉正直有良心的好医师。这些情节怎能让观众不为之动情?剧中陈绍洋的台词句句敲打着观众的心,叩问着社会现实,"医生的本分就是抢救生命!"、"我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我的生命就属于患者!"掷地有声,怎能让观众不为之动容?
《麻醉师》的创作源于生命的意义与本真的追求
话剧《麻醉师》是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副主任陈绍洋的先进事迹为原型而创作,进行艺术构思、创作,加入了丰富的生活元素和艺术元素,先后成为"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重点文艺精品项目"、"西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重点扶持项目"、"西安市委宣传部精品创作重点扶持项目"、"陕西省文化厅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陕西省委宣传部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
该剧由西安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任雪迎担任制作人,翟卫国担任艺术总监,特邀曹禺戏剧奖剧本奖获得者、国家一级编剧唐栋执笔,广州战士文工团团长、国家一级导演傅勇凡执导,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秦立运担任舞美设计,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国家一级舞美(灯光)设计师刘文豪担任灯光设计,他们与北京奥运会音乐制作团队成员、深圳大运会音乐总监石松一起,携手西安话剧院的优秀演员们,共同打造出这一部"大医精诚,妙手仁心"的动人故事。
(《麻醉师》制作人任雪迎女士)
![]()
(《麻醉师》艺术总监翟卫国先生)
![]()
(《麻醉师》编剧唐栋)
![]()
(《麻醉师》编剧蒲逊)
![]()
(《麻醉师》导演傅勇凡)
![]()
(《麻醉师》舞美设计秦立运)
![]()
(《麻醉师》灯光设计刘文豪)
![]()
(《麻醉师》作曲家石松)
话剧《麻醉师》的创作,没有按照惯常思维去写医患矛盾,没有将诸如药品推销、授受红包、索取回扣等常见的社会问题作为主要线索去着力铺陈,没有编织看似剧烈的外在戏剧冲突,而是紧紧围绕陈绍洋这一主要人物,在如何对待患者生命、如何对待自己生命的层面做深刻细腻的内心剖析和精神书写,旨在展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展现心灵之美和道德、精神的力量,讴歌社会正能量。同时,本剧所讲述的"麻醉师",没有仅仅停留在医学麻醉的专业领域,而是借鉴中国水墨画的写意手法,将"麻醉"这一概念"泼墨"到人的精神和社会层面--麻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唤醒。
(剧中备受好评,美轮美奂的公园场景)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话剧《麻醉师》的导演手法和舞美设计都很有新意,并集合了西安话剧院最强演员阵容。这虽然是一部取材于先进人物的话剧,但主创团队努力做到既是这个人物,又具有广泛的典型意义。题材处理上以小见大,以平见崛,以朴见真,让观众看到一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话剧艺术。
"话剧《麻醉师》,它不仅是呈现事迹,更是让观众看到陈绍洋这个人物,他用他的一生来告诉我们一个东西--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那么这一点,也是最具广泛社会价值和深刻当代意义的。"下笔之时,唐栋头脑中也浮现出了陈绍洋生活和工作中的样子,他直言,陈绍洋和以往的英雄人物不同,"这个人不张扬,非常朴实,就好像是个工作狂,穿着手术服,把麻醉的工作看的高于一切。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些?这就是这个戏要挖掘的:职业精神、道德精神、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这些全是他的动因。"
(剧中陈绍洋在与同事一起查房,询问病人情况)
用舞台语言再现《麻醉师》中的陈绍洋,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他的过往,也不停留在一般"众所可想"的戏剧冲突上,在他身上最吸引人的,是对生命的体悟、尊重、理解、敬畏,以及自己的生命和患者的生命之间的一种联系。"他也很渴望生存和健康,但是作为一名医生,他常说'我的生命属于患者'。这不仅体现了职业道德和良心,也表现出了这个人物对生命更加深刻的关爱,这个是当代社会我们所需要的。"唐栋阐释,"淡泊名利的话其实天天有人在说,但真正能做到的,却只是寥寥。只有不追名逐利,不把物质生活作为目标,才是有希望的。生存的价值绝对不是为了自己,而在于和周围的生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剧中陈绍洋的老同学药商沈威正在介绍药品)
《麻醉师》中陈绍洋有句台词:"老同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俩搞的都是麻醉。我是医学上的麻醉,可以治病救人;而你在现实中用欲望麻醉他人的同时,你自己也被欲望所麻醉,你的'麻醉'会害人!在医学麻醉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唤醒病人,我多么希望能把你也唤醒啊……"麻醉与唤醒,在医生的职业道德之路上激荡着。傅勇凡导演感慨,每一次接触这幕,总能带给他不同的感受。一个将本职工作--麻醉做到的这样一个人,用超出常人的方式,诠释着对于权力、欲望的理解,给当下浮躁的社会乱象予以一记响亮的耳光。